房奴、梨花体、熊猫烧香、学术超男……这些新词汇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用语的一部分。9月16日,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《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》,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选目,其中收集了近年来流行的各种新生词汇。该报告公布以后,立刻在网络上引起了热烈讨论,其中绝大部分网友纷纷表示自己对其中大部分新词并不了解。专家们似乎更倾向于:不用对新词汇加以过多关注,因为语言本身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;而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并不鼓励新词汇进入作文。
●正方
□适应了社会潮流的发展
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工作人员:教育部公布171条新词汇,是适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,即便教育部不正式公布这种词汇,它们也会在私下里流行。
□有必要进词典
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杨文全:网络语言确实影响了汉语,但它更多的是丰富了汉语的表达,而不是“异化”了汉语。现在的词典往往滞后于现实生活若干年,不利于民众理解这些词的含义。
●反方
□流行一段时间后会消失
猫扑论坛网友:自己经常上网,但绝大多数的词没看过也没听过!不赞成这些语言成为词汇,并进入字典或教科书。有些词只是临时性的使用,不可能成为词汇。有的新词甚至流行一段时间后就会消失。
□这是拿文化开玩笑
书店老板:简直是拿文化开玩笑嘛!像“裸替”,是一条娱乐新闻事件的简称,事后又很少出现,把它公布为新词汇,未免有夸大之嫌。
□不提倡在作文中使用
某中学语文老师:网络用语和流行语在中学生平时生活交流中使用非常频繁,而且时常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,但我一般不鼓励这种“创新”。如果用在作文中,别说语文老师看不懂,相信大部分学生也并不了解真正含义。(综合)